随着我国城市的不断做大和城市化率的不断提高,有人提出:城市需要探寻与水共生的和谐方式。“海绵城市规划”提供了“化刚为柔”的治水方式,能把水患威胁转化成城市改造更新的契机。这样的“治水”方式,能把“城市看海”景象,变成今后实实在在的“城市一景”。
随着社会的发展,城市中道路越修越宽,楼房越盖越高,水泥地、柏油路等硬质地面也越来越多。一下雨地面已经无法渗水,只能依靠路边的直径有限的下水道排水。然而短时间的集中性降雨,管道缓慢排出,渐渐的形成城市积水。城市便开启所谓的“看海模式”,机动车变身“摆渡船”,在积水路段“赛龙舟”等现象。
2015年9月19日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上,国务院参事、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仇保兴呼应大力建设“海绵城市规划”,提高城市渗水、蓄水的能力, “顺应自然,让水资源能循环起来,在天地间沟通,而且相对来说也不昂贵。”
传统的城市排水模式是以每年的径流量或者多年的平均值为依据,但遇到大暴雨就会导致径流量突变,而地面又无法渗水,形成严重的内涝。像北京前年的大水,基本上不是来自外部的水,而是城市容纳不了那么多水,结果整个城市泡在水里,许多地方超过了4米多,结果城市瘫痪了。其他城市也类似。但海绵城市规划通过渗透、通过集蓄、通过进化、通过循环利用雨水,然后多余的再开放,排放大大减少了,大部分是天地沟通了,对城市周边水生态的环境大大减少,这就是城市作为人模仿了大自然,顺应了大自然。
所谓的“海绵城市规划”就是城市能够像一块海绵,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“弹性”。城市通过路面、绿地、花园、河湖等,在下雨时吸水、蓄水、渗水、净水,需要时再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。海绵城市规划的建设将很大程度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自然积存、渗透和净化,从而实现城市排水防涝能力的综合提升、径流污染的有效削减、雨水资源的高效利用。
中央针对不断发生的“城市内涝”现象,提出《推进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》,说明“海绵城市规划”的紧迫性。加强“海绵城市规划”建设,不仅是一种顺应民意不仅是一种智慧,更是一种政府公信力,更是一种群众期待,更是一种提高城市建设水平和城市管理能力。“大禹治水”,曾使天下太平;而今的“海绵城市规划”,会让群众有更多的“获得感”和“安全感”。
上一条: 雨水收集与海绵城市规划建设有何关系
下一条: 线性排水沟的使用特性